姜爱鸭不爱羊 为何吃不到姜母羊?
姜爱鸭不爱羊 为何吃不到姜母羊?台湾人爱吃、懂吃,更乐于开创新吃法,但为什么冬天常见的药膳锅中,老姜只能和鸭肉跳「味觉黏巴达」,却总是拒绝羊肉于千里之外?中医师表示,除了个人饮食偏好之外,每种肉类各有温热寒凉的不同属性,搭配老姜会产生不同效果,不当搭配可能补错身,最好进补前先咨询中医师的建议。
老姜性温躁 解鸭寒毒是绝配
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中医科主治医师周宗翰表示,为了兼顾大众体质,坊间大部分补品都以「温补」为前提,姜母鸭之所以用老姜爆香鸭肉,是因为老姜属于温躁的辛香料,而鸭肉性寒味甘,本身有滋补、养胃、补肾、除痨热骨蒸、消水肿、止热痢等功效,两者搭配烹调可中和鸭肉的寒性和毒性,较适合一般人食用。
反观羊肉炉,羊肉性温燥,具有补肾壮阳、暖中祛寒、温补气血、开胃健脾的作用,若搭配相同属性的老姜,很容易上火,所以市面上很少看到羊肉和老姜的混搭吃法。
蛋白质+中药=补品 一锅通吃恐伤身
不过,周宗翰中医师也说,其实补品里面的肉类都是可以互相替换的,关键在于口感与个人的饮食习惯,因为只要是丰富的蛋白质与药材搭配都是一道补品,但同一锅汤适不适合每个人就不一定了,建议咨询中医师的建议比较妥当,以免补出一堆毛病。
举例来说,姜母鸭、四物鸡、当归鸭、人蔘鸡、首乌鸡、十全大补汤等大部分属于温补的方式,即补气、补阳之药品较多,若是平时有火气大、容易口苦口臭、便秘痔疮或阴虚燥热等症状,以及更年期的人,都不适合过度摄取,每星期最多1次为限。
此外,肉类或内脏类都是属于高胆固醇、高饱和脂肪酸、高普林的食材,研究证明,胆固醇及饱和脂肪是造成心脏病、高血压、中风、糖尿病的主因,而高普林食物是痛风的大敌。而且,这些食物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多,吃得太多会增加肾脏负担,也会造成肥胖和三高问题。
素补不输荤补 蔬菜换肉进补更安全
周宗翰中医师表示,进补的第一条件是「明白自己身体需要的是什么?」如果是平时肉类摄取过多的人,更应该以平补、凉补为主,多数的蔬果性寒,如大白菜、莴苣、牛西红柿等,只要加进食补里面就可以改变药膳的性味,使温补变平补,减少摄许过多热量与脂肪的风险。
但除了吃肉荤补,中医师更建议用气味清轻的植物来调补身体。周宗翰中医师说明,肉类容易出现滞补食伤的现象,但豆类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,而淀粉类如芋头、地瓜,可以顾护肠胃道,又可减少脂肪与热量的摄取,建议炖补时以豆类食品或蕃薯、芋头、莲藕、莲子、糯米等食材替代肉类,简单又安全,进补功效也不打折扣。
页:
[1]